人尽其才,老有所为
俗话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中科院是科技人员集中的地方之一。它聚集着许多具有专长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他们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並且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经验,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可贵的科学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傳承和发扬光大,这也是对社会的一大贡献。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依据老同志的倡议,经过筹划,于2017年国庆前夕,成立了以离退休同志为主的"绿埜"文学社。其宗旨之一,是弘扬老一代科学家的“林土精神"(应用生态所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它也寄托着老一代的林土人对生态科学的热爱和未来的希望。並标志着在生态所这块沃土上栽下了一棵人尽其才、老有所为的梧桐树,期待着引来更多老中青的金凤凰。文学社的成立,受到了离退休老同志和所内职工的欢迎和支持。一位老领导说:你们为生态所办了一件好事。至2020年底,已有8位退休同志撰写了8位已故老科学家的故事。有的是女儿对父亲为科学事业奋斗一生的深切怀念,有的是学生对导师一生孜孜不倦、艰苦创业科学精神的祟敬和追述。其中有3位科学家的故事入选中科院70华诞"定格在纪念中的光輝70年"文集中。
刘慎谔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植物学丶地植物学和生态学家,1929年畄学法国回来后,先后担任北平研究院植物所主任(所长),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为我国的植物和森林保护、西北的沙漠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1975年文化大革命中去世,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畄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文学社根据刘先生文集和对刘先生同事的采访,撰写了近5千字的“我国植物和森林保护的坚强卫士和治沙先驱——刘慎谔,入选中科院70华诞纪念文集。所内同志读了表示要继承和发扬老科学家的爱国和科学精神。
沈善敏先生1987一1994曾担任应用生态所所长,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在黑龙江九三农场驻点工作7年。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又在辽宁西部喀左县下河套駐点7年。退休后写下的近两万字的"九三工作轶事"和"下河套"两篇散文,分别在"绿埜"刊物刊登。"九三工作轶事"一文,深情描写了北大荒的诱人景色:眼前是一片波状起伏、繁花似锦的大草原。草地上的铃兰花是白色的,鸢尾花是兰色的,金针花是黄色的,刺梅花是红色的…这些色彩斑斓的野花如繁星般撒落在绿色的草地上…。阅后使人犹如暢游北大荒大草原。散文同时也讲述了在北大荒工作的艰辛和遭迂的磨难,使人深受教育。文章起到了老科学家精神的傳承作用。
隨着"绿埜"一期期刊出,刊物的作者扩大至离休和在职职工。内容有科学家故事、生态文明建设、科研人生、轶事杂谈、诗词和书画等,文学社社员也由离退休扩大至在职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生态所有8个野外工作站,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覌测研究站分别已迠站60年和40年,老一代科学家和年轻一代科技人员都为生态学研究作出了贡献。文学社积极组织稿件,弘扬野外生态站艰苦创业科学精神,宣傳几十年的科研成果,傳播正能量。
2020年,为配合扶贫脱贫胜利完成,在所离退办的安排下,文学社组织社员赴鞍山岫岩省级贫困县的朝阳镇荒地村中科院沈阳分院扶贫点进行考察采访。回所后撰写多篇文章和诗词,刊登在第5期“绿埜"上,所内离退休和在职同志受到了教育,文学社的同志业务上也有了提高。
现在"绿埜"刊物已成为生态所的一张名片,它受到了院,分院有关部门及兄弟所的欢迎和赞譽。
"人尽其才,老有所为"所党委和离退办为离退休职工搭迠了发挥余热的平台,从精神上,物质上和具体工作上给予了很大支持。除了文学社,还有合唱团、午蹈队、书画班等,发挥了人尽其才,老有所为的作用。
全国有1000多万离退休科技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已的專长。如果把他们很好组织起来,搭迠发挥他们余热的平台,为社会服务,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生态所的第二退休党支部,将支部中会电工的科技人员组成家电维修小组,免费为离退休人员维修家电,很受欢迎。体现了人尽其才,老有所为的作用。
有句名言:把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把生命延长到极致"老年生活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