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爱与情

来源:沈阳应用生态所 陈涛 时间:2022-07-12 字体大小:[ ]

  抗日战争时期,现代诗人艾青先生,在中国国土沦陷,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写下了"我爱这土地"的血肉诗篇,诗中"为什么我的眼泪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等诗句,艾青的爱国激情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保卫祖国的决心。时至今日,当有人再朗诵这首诗时,仍然使人热泪盈眶,这就是艾青先生对祖国山河国土的爱而喷发出爱得深沉的情感。

  刘慎谔先生,一位国内外著名的植物,森林和生态学家,他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犹如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他于1897年出生在胶东半島的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畄学法国取得博士学位回国,被聘为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主任(所长)。当时只有几个工作人员,资料和标本也很少,他带领工作人员到各地采集标本。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植物所被国民党兵佔领,植物标本横遭践踏。视植物和植物标本为生命的刘慎谔立即组织人员冒着炮弹飞落的生命危险,把植物标本转移至中南海怀仁堂…。

  小兴安岭是我国东北部地区低山丘陵山地,西与大兴安岭对歭,面积77725平方公里,是我国重点用材林基地,森林面积500多万公顷,主要是红松,白华,栎树等,森林蓄积量4.5亿立方米,其中红松4300立方米,占全国红松总蓄积量的一半儿以上,素有红松故乡之称。

  1954年刘慎谔担任中科院林业土壤所副所長(沈阳应用生态所前身),在小兴安嶺考察时,首先提出了红松阔叶混交林地区的植被演替规律,并运用这些演替规律来解决林业生产问题,1955年当他看到在小兴安岭开始试验顺序皆伐,(当地工人为剃光头),一片片好端端的森林,即时变成了只剩下枝桠,断木和落叶满地的凄凉景象。他感到非常痛心,他认为红松是阴性树种,像这样的异龄复层林是不适于大面积皆伐的,这样砍伐下去,材质良好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就会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大面积的次生林和荒山秃岭。由此也破坏了森林生态环境,造成气候条件恶化和大量水土流失。他挺身而出,反对大面积皆伐。根据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演替规律明确指出,现在红松林外围正在逐渐扩大和发展的蒙古栎林,就是红松林过去受到严重破坏形成的次生林。从植被演替关系上,这些比较稳定的次生蒙古栎林是红松林的转化顶极,即使造成植被转化条件消失以后,在一般的自然条件下,也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植被。他提出红松林须实行择伐和天然更新,主张实行择伐,旗帜鲜明地反对大面积皆伐。并积极支持由乌敏河林业局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适用于红松林复层异龄结构的采育兼顾伐(即现在的采育择伐)。而主张大面积皆伐的人对刘慎谔的主张认为择伐是古老的采伐方式,在报刊上给刘慎谔扣上主张择伐,天然更新是靠天吃饭,“等待自然的恩施”和“自然主义”。刘慎谔毫不动摇自己的主张,并大声疾呼,要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要保护森林资源,不能杀鸡取蛋,采伐必须青山常在,永续作业。他除了在理论上论述自己的观点外,亲自领导一个科研小组,深入到小兴安岭林区调查。当林区工人看到他以68岁高龄还和大家一起爬山越岭去调查时,深受感动。通过调查和试验,他提出了伐后保留一定郁闭度和一定数量的中小径木是保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关键问题。他这种为保护我国宝贵森林资源,坚持科学真理,不惧攻击而终身奋斗的精神,深受大家赞扬。伊春林业管理局的宫殿臣书记说,刘慎谔老先生,最关心林业生产,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受林区工人尊敬和爱戴的老科学家。在刘慎谔去世前一年(1974),还写信给宫殿臣,嘱咐一定要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针对当时“剃光头”采育方法而造成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严重恶果,而提出了红松,阔叶林混交林区的植被演替理论,而实行采育兼顾伐的方法,顶着别人给他扣上的种种帽子,而大声疾呼不能“吃祖宗飯,造子孫孽”。他的这种不惧攻击,终身奋斗精神受到大家贊抇。称他是有真才实学的老科学家。直到他去世前一年(1974)他还写信给林业局,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鲁迅先生说,创作的总根于爱,作为自然科学家的刘慎谔先生,提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观点,这也正是他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一草一木的爱,才导致他能有情挺身而出保护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行动。

  刘慎谔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也是一位治沙先驱。1956年林土所与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合作,在迠设包兰铁路宁夏中卫140公里腾格里沙漠治沙。刘慎谔任治沙队副队长。为了仔细观察黄河南岸植被演替规律,他让大家一起坐羊皮筏过黄河。小小的羊皮筏在波涛汹湧的黄河里颠簸起伏,大家手里都揑着一把汗。他却谈笑风声,给大家讲解沙地植被的重叠与交叉演替规律,使大家心安定下来。他运用动态地植物学理论,以乔灌草结合方法治沙。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包兰铁路于19587月,全长900公里全线通车。1987年包兰铁路治沙措施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已故中科院兰州沙漠所治沙队副队长李鸣岗先生赞抇:刘慎谔不愧为我国治沙研究的创始人。

  刘慎谔先生一生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爱和情,对科学勇于探索,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自然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在他还有只有60多岁时,大家都尊称他为刘老,并且当选为全国123届人大代表,沈阳市副市长。1975年,刘慎谔先生去世后,在生态所的树木园和办公大楼分别为他立了雕像和半身像,以誌纪念。

  党的19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刘慎谔先生就是一位凝聚着科学精神的优秀科学家。

打印】【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