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土壤调查研究事业——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宋达泉先生工作的故事

来源: 时间:2022-07-12 字体大小:[ ]

  

  人们常称东北这块富饒的土地为"黑土地"。

  1954年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筹备处,中科院林业研究所筹备处,长春综合研究所农产化学研究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土壤研究室的成员大部分是来自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其中宋达泉,、曾昭顺,、程伯容先生是老一代土壤学家的代表。、作为研究所土壤学科的奠基人,宋达泉先生把一生献给了我国土壤调查研究事业。

  宋达泉先生(1912-1988)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沈阳,中共党员。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36——1945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师,、技正,1945-1946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考察,1946- 1949兼任中央大学农化系土壤学教授,1953-1988历任中科院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筹备处副主任,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長,、土壤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1956年参加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并担任自然资源组中方组长。曾当选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長。

  宋先生在东北黑土地的工作,是他人生中最長,也是最有成就的工作时期。

  说起黑土地,有这样一首诗:魂牽梦繞北大荒》

  曾经幅员辽阔黑土地,

  燃燒过无数青春之火。

  在平原森林,在浩瀚群山。在江河湖泊,

  在地产蕴藏丰富,闻名遐迩的北大荒。

  这里魂系了一代人的血色浪漫,

  十年,十年…

  他们把生命中最精华岁月,

  奉献给了它。

  建国之初,我国急需要在三江平原建立大规模机械化国营农场群,而首要任务是摸清土壤资源状况。1950年宋先生率团赴东北开展三江平原土壤资源状况综合调查。1955年及时发表《国营友谊农場土壤分类及理化性质》报告,为国家大规模开发三江平原提供了最宝贵科学依据。隨后几十万垦荒大軍进驻,展开了史无例的垦荒开发热潮。直至上世纪70年代,昔日北大荒的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已建设成为中国粮食的"北大倉”。

  1956年,宋先生参加中苏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经过二年调查,成果丰硕,出版了三集百万余字的巜《黑龙江流域综合学术报告汇编》,为此,1962年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宋先生在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学朮上的一大贡献,是将东北黑土划分为一个独立土壤类型。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两省面积达1000万公顷,耕垦系数髙,土体色泽深暗,被当地农民称为“黑土”。而苏联学者称其为森林灰化土、生草灰化土、黑钙土等。通过这次大面积实地调查,发现小兴安岭自下而上分布的主要是湿润气候针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具有棕色森林土(棕壤、暗棕壤)理化性状的土壤。在实际观测时,宋先生及同仁根据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对苏联專专家的定名提出修改意见。以B·A柯夫达为首的苏联專家都同意将森林灰化土更正为棕壤、暗棕壤、暗色针叶林土。将黑钙土更名为黑土、暗色草甸土。将生草灰化土更名为白浆土。现在这一命名已为国内外公认,成为世界三大黑土带分布之一,被编入教科书。

  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宋先生被农业部聘请担任技术顾问团副组長,东北地区顾问组组长。隨后几年,宋先生又领导了林土所土壤室同志,编著出版了《东北土壤》。1980-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教授和宋达泉先生领导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这时他已患有帕金森综合症,但仍坚持走完了调查的全过程。19888月,他抱病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海岸带国际研讨会。他不坐轮椅,也不去餐厅用歺,仅靠随身携带的蛋糕和饼干充饥。他以顽强的毅力,全程与会,宣读论文。他对同仁说:“我的时间不多了,对国家贡献微薄,尚远未达到党和人民的要求”。回沈阳不久,便于827日,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海涂调查成果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宋先生夫人和小儿子去北京领奖。宋先生名字已框上黑框。 1987年春夏之交,大兴安岭发生了一场特大规模森林火灾,宋先生对此十分关切。这时他已重病在身,不能前往考察。他就向林土所参加灾后调查的同志要来现场照片,讨论如何恢复森林,如何救灾。1988年还派自已的小儿子去大兴安岭参加松树育苗生理试验。宋先生真是心系灾区,一心惦记着东北这块黑土地啊!他小儿子在那里边干边学,坚持两亇多月,已見成效。这时接到父親病危电报而返回。

  宋达泉先生学说渊博,科研成果丰硕,而且培养了一批科学英才,有的成为中科院院士和中科院副院长。在土壤调查中,宋先生十分重视培养年青人的实践和野外工作能力。在他75岁高齡时,还亲自带领两名博士生深入农村调研,赴庐山进行岩石与土壤发生关係的考察。 19628月底至9月上旬,我隨宋先生赴大小兴安岭进行土壤和森林野外考察。同去的有髙拯民、方肇伦、肖笃宁、庄季屏、张学询、薛也一等7位中青年科技人员。我与髙拯民先生是为放射生态学研究采集土壤和植物背景值样品。9月初大小兴安岭已是寒气逼人,林区灌木丛树冠已结有冰凌。一天我们去大兴安岭的牙克石山上考察。途中要穿越一百多米宽的沼泽地,沼泽的踏头墩子髙低不平。一尺多深的草根层下便是几米深的水潭,稍有不慎,踩着草根层就会沉到水底,咕咚一声,人就不见了。我们中有几个人还是第一次过沼泽,心里都是胆突突的。大家只好拉开距离横着走,避免沉入称之为“大酱缸"的水潭。而宋先生则走在前头,给大家壮胆。走过沼泽,上山还要穿过山脚下密密的灌丛。人只能猫着腰走,甚至是匍匐前进。不时会有灌丛的小枝刮在脸上。一段五六十米的灌丛走出来后,褲子已是湿漉漉的了,只好晚上到招待所在火盆上烤干,第二天再穿。

  土壤野外考察,挖土壤剖面是主要工作之一。宋先生当时刚好50周岁,在我们8个人中间,反而是身体最健壮的。他亲自给我们选择样地,挖土壤剖面,技术熟练,一个剖面一个来小时便完成了,连在场的当地响导也赞叹不已。然后进行土壤分层并讲解。我们也跟着挖土壤剖面,但速度慢,还不大规正。1962年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年轻人每月定量只有32斤,宋先生可能更少。野外工作每天补一两粮,可是每天翻山越岭,穿越沟谷,体能消耗大,晚上到招待所,早已饥肠辘辘。晚飯后还要整理植物标本和土样,记日记。第二天一早仍是精神飽满地出去考察。大家十分珍惜这次考察机会,觉得能和宋先生一起考察,这是一次“偏得”。有一天薛也一同志崴脚了,不能行走,第二天还是强忍着上山。大兴安岭考察后,我们还考察了小兴安岭的五营,带岭凉水沟等地。宋先生对当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党政机关非常熟悉,1956年的中苏黑龙江考察时,这里就留下了他的足迹。半个多月的野外考察,使我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野外知识。土壤样地的选择,剖面的挖取和土壤分层等,这在我以后进行土壤污染防治中得到了应用,真是终身难忘。

  对于这样一个全心全意,苦干实干,终生献身于国家土壤调查事业,德髙望重的科学家,文革前和文革中却遭受残酷迫害,1988年因积劳成疾而离世。

  宋达泉先生的功绩,在他2012年诞辰100周年的《宋达泉纪念文选》的序上,宋先生的学生,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这样写道:今年是我的恩师宋达泉先生诞辰100周年,在建国之初,老师率先应用苏联发生土壤学理论及土壤分类方法,研究我国土壤,並和同仁提出了新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他还是中国第一位将水稻土独立地划分为土类的倡导者,第一位全面论述东北黑土是一个独立土壤类型的专家,第一位发现并命名苏打盐土的学者。

  四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奠定了我从事土壤研究的坚实基礎,使我受益终生,特别是老师平易近人和艰苦朴素的作風,给我树立了榜样,永远铭记在心。

  孙院士的序是对宋达泉先生科学和公正的评价。

打印】【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