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

来源:郭曰方 时间:2022-02-22 字体大小:[ ]

  岁月如歌。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离开我们已经46年。离开愈久,思念愈深。站在窗前,凝视着北京的万家灯火,我又一次陷入深深的回忆。

  遂想起,19491月北平刚刚和平解放。323日凌晨,毛泽东主席与中共中央就要离开西柏坡。毛泽东凝视曙光初露的远方,与周恩来有这样一段对话: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毛泽东风趣的说。

  “我们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周恩来点头回答。

  “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做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语重心长的说道。

  一眨眼,七十三年过去了!领袖的话语还在耳边萦绕。江河奔流,泥沙俱下,始终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奋斗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否交出了一张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呢?

  可以肯定的说,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作风,赢得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敬仰。

  此刻,我又想起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的日子。想起丰泽园毛主席卧室里那张普通的双人床,进城后,他一直住在这里。那张床与普通百姓家里的木板床并无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它比一般的双人床要矮、要宽、要长很多,床边堆满了随意摆放的各类书籍,床头放置着一座落地台灯;我又想起周恩来总理临终去世时,家里居然没有存款,他用平日节俭下来的工资,养育了很多烈士和战友的子女;我又想起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他长期在周总理直接领导下工作。他经常给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学习周总理,别的我学不到,他的清正廉洁这一点,我可以学到。”“我一生不贪财,不好色,不谋权,不求利,与人无争。除了工作、学习,就是练练书法,画上几笔画,别无他求。”“在我们中国科学院,没有当官的,所有干部都是为科学家服务的。拿人民的俸禄,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还说,“从参加革命那一天起,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我随时都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如今,还有什么不能抛弃呢?”“一想到那些牺牲了的同志,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就该加倍努力工作,好好为人民服务,否则,我们就对不起他们。”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像周总理一样,方毅一生廉洁奉公,公私分明,有口皆碑。

  他平时穿着非常朴素,一辈子就做了两套中山装,替换着穿。出国时从不用公款制装,他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周总理出国从来不要置装费,我有两套衣服换着穿就行了,做那么多的衣服干什么?他长期养成了习惯,内衣、内裤都是自己动手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出差,即使在家里,也总是自己洗衣服。19791月底,方毅同志随邓小平访美,按规定是有置装费的,他嘱咐我,把置装费退回去,依然穿着那一身穿了20多年的深灰褐色中山装。他吃饭也很简单,平时在家里总是两菜一汤。国内出差,他总是轻车简从,拒绝一切高规格接待。有一次,地方干部派小车去火车站接他,还有几辆警车,方毅很生气,让我通知各地单位,今后国内出差,一律都乘面包车,不许再有警车开道。外事活动,外宾经常会送他一些礼品,即便是一盒巧克力,他都悉数交公。国内出差,地方干部也常送一些土特产、水果之类的东西,能拒绝的全都拒绝。有时人家偷偷送到了火车上,回到北京才知道,他就让我统统送给幼儿园、学校,或者警卫班。出差一个地方,临走时,他都要亲自到厨房与炊事员一一握手道别。还一再叮嘱我,要按照规定交纳住宿费、伙食费。有一年,他到中南海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那里喝茶,花了0.30元钱,当时身上没有零钱,回家后,特意嘱咐我补交给中央警卫局服务科,他说,这是周总理定的规矩。有一次出访阿尔巴尼亚,他是代表团团长,对外活动多,带的东西也多,需要一个大一点的箱子,工作人员到外经部仓库一看,都是半旧不新的,大小也不合适,就擅自决定给他买一个新的。方毅同志知道后,立即把工作人员找来,坚决制止了。最后,还是从仓库借了一个旧箱子出访。类似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方毅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一向公私分明,态度坚决,决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他这种作风,尽人皆知,有口皆碑。他说,这都是向周总理学习养成的习惯。

  人们都说,从方毅身上就看到了周总理的影子。我在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工作时,人们经常谈起,周总理访问非洲10国,最后一站是索马里。非洲天气热,常常湿透衬衣。按照惯例,他的衣服必须由大使馆来洗。使馆女同志看到周总理破旧的衬衣,补丁摞补丁,当场哭得泣不成声!人们怎么都不会想到,仪表堂堂的周总理,竟然穿着穿了20多年的破旧衬衣!

  往事并非如烟。此刻,凝望着忽暗忽明的万家灯火,长安街那川流不息的灯河,我久久陷入沉思:是啊,走过百年风华,我们老一代革命家身先士卒,已经创造了一个伟大民族五千年来从所未有的奇迹。当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又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第二个百年征程。不忘来路,走好未来的路,中国共产党人又该怎样学习、继承、发扬革命前辈的精神和风范,在物欲横流、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接受一次新的“赶考”,也向人民交出一张让先辈放心、先辈欣慰,人民高兴、人民满意的答卷呢?!

  备注:作者郭曰方系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秘书。

打印】【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