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 牢记党恩——蔡景霞研究员
01
我心拳拳 投身神经生物学研究
1961年,我从云南大学坐着大货车来到地处昆明市西北郊玉案山花红园村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到所后第一年被安排去西双版纳建工作站,自己动手修建生活、工作两用的土坯房,一年以后回到昆明继续科研工作。
位于昆明市西郊玉案山花红园村的昆明生物工作站,1961年由昆明动物所接管
1959年,昆明动物所成立。建所初期,接管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及其饲养的数百只猴子。猴的大脑结构与人类最接近,是了解人类大脑如何学习、记忆和思维,如何控制行为的理想动物模型。为利用好这批宝贵资源,揭示人脑工作的奥秘,所领导安排我与李朝达等5人组建神经生理组,研究灵长类动物脑高级功能。当时,研究所不仅缺乏仪器设备,文献资料还须去上海、北京查阅。没有学术积累的我们仍满怀热情,充满对科学研究的憧憬,梦想着可以像巴浦洛夫一样去研究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了解大脑决策行为的奥秘和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为人类医学进步添砖加瓦。我们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比较研究了进化程度不同的灵长类动物及不同年龄猕猴的认知功能分别与大脑系统进化和个体发育间的相关性。1967年所领导安排我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徐秉煊教授研究室学习,徐先生采用行为神经学和电生理方法研究猕猴大脑额叶和颞叶的认知功能,以此揭示大脑学习记忆功能的神经机制,当时在国内外为一流研究水平,但我仅仅学习了两个月便因“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而中断。
1963年,蔡景霞在测试长臂猿认知功能
“文革”期间,我们神经生理组的研究工作被迫停止,但研究所之前承担的国防科研任务还在继续进行。此时,我被安排到二室,参加一项重要的国防科研项目,探讨针灸在治疗猕猴急性放射病中的作用。我们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的同志,为此项任务在研究所花红洞园区共同奋斗了数年,直到1978年结束。同时,我还负责完成了“两弹一星”国防科研任务“核武器的生物学效应”之“核武器对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一天,昆明动物所该项任务负责人通知我,有一批受过核辐射的猴,需我们去揭示辐射对其神经认知功能和心脏功能的影响。因为是国防任务,我们特别敬畏,工作态度也格外地认真严肃。由于那些猴子遭受过核辐射,健康状况极差,需要特别地照顾,才能够从它们身上得到更多数据。我和同事终不负党的信任,圆满完成了相关研究工作。“核武器的生物学效应”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该项目于1978年集体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核武器的生物学效应”研究项目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昆明动物所回归中国科学院,并全面调整学科布局,我被调到资源动物化学研究室,负责研究蛇毒纯化组份的生理活性,为此曾短期到上海生理所徐科教授实验室学习,回所后我们便自己动手仿制了鉴定蛇毒神经毒活性的膈肌膈神经收缩的记录装置,并用此装置完成了蛇毒神经毒的研究,为推进其成为镇痛新药用于临床贡献了一份力量。此外,我还参与了抗凝新药蝮蛇毒去纤酶的研究。
1981年,老所长潘清华先生决定正式组建灵长类生物学研究室,我被调到该室负责重建灵长类神经生物学研究组。1981年—1984年,我们与贵阳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开展了树鼩神经生物学研究。该研究于1989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开展了原猿类懒猴、树鼩和猕猴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进化程度相关性的研究,研究论文被“科学前沿丛书”第一辑“神经科学前沿”(1986,曹天钦、冯德培、张香铜编著)收录。
1980年,蔡景霞在做生理实验
02
学成归国 主持和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1984年我被公派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P.S.Goldman-Rakic院士实验室学习,主攻灵长类动物前额叶的结构和功能,及老年记忆障碍的神经机制,直到1987年回国。1984年—198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进修期间,与Amy Arnsten博士合作,首次获得非人灵长类大脑内存在两种不同的alpha-2NE亚型受体的功能性证据。其中,alpha-2Rs亚型受体参与血压调节、自发活动功能,而alpha-2Ⅰ亚型受体与工作记忆有关。并发现alpha-2NE受体激动剂guanfacine对猕猴的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该化合物有望成为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候选药物。该结果当时即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并转让给英国的一家企业继续完成后续研究。
蔡景霞(右五)在美国耶鲁大学进修
在美国学习期间,我们牢记党的教导,作为中国学者不卑不亢,要虚心学习、努力工作,不给祖国丢脸。由于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导师的赞赏和奖励。1987年,施立明所长要求我尽快结束国外工作,早日回所开展工作。接信后,我便与导师商量回国的事,征得导师同意后,我立即停止了刚开始研究的新课题,起航回国,决定立足云南,在昆明动物所发展神经生物学研究。我回国时,我的导师写信给昆明动物所所长施立明,表扬我在耶鲁大学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1987年,中国科学院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经费从拨款改为竞争申请,争取科研经费成为研究所当时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我正好1987年回国,也恰好赶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申请之际(一个月后截止),我回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研究经费,发展研究团队。我很幸运地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当年最高额度的面上基金资助,主持开展了alpha-2去甲肾上腺素激动剂改善老年猴记忆功能机理的研究。之后我们团队又先后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深入探讨了猕猴前额叶—海马回路在工作记忆中的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获得国家科委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的资助,在“神经科学一些前沿课题的开拓”中承担“老年记忆障碍机理”专项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八五”和“九五”重大应用项目“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艾滋病和老年痴呆症新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承担“治疗老年痴呆症新天然药物的筛选与研究”专项;在国家1035重大项目专题、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和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共同资助的“促智新药KMBZ-009的研究”中,负责药效和药理研究;同时获得国家973项目“脑功能与脑重大疾病基础研究”的资助,参与 “脑高级功能研究”子课题。在完成以上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青年科学家,使昆明动物所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团队从1个分化出4个。我们的研究力量壮大了,并在国内外神经科学界有了一席之地。
03
亲历见证 灵长类生物学研究室的成立与发展
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是了解人类自身,研究人类疾病防治的理想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云南灵长类动物资源丰富,昆明市气候四季如春,适合灵长类动物生活。昆明动物所成立时,从生物物理所昆明工作站接手的饲养规范的数百只猴子是研究所开展灵长类实验生物学研究的资源基础,云南丰富的灵长类动物资源优势是研究灵长类动物保护与生态、和生态行为学的基础。1981年老所长潘清华先生亲自将分散在各室的从事灵长类生物学研究的人员集中,正式组建了灵长类生物学研究室,下设形态解剖组、免疫组、生殖组、行为生态学组、神经生物学组、饲养场等。1982年3月,中国科学院生命学部在全面评议昆明动物所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冯德培院士在总结中特别指出,灵长类生物学研究是昆明动物所很有特色的工作,建议生物学部予以大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对昆明动物所开展全面评议
灵长类生物学研究室符合昆明动物所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走进世界的科学研究理念,对贯彻中国科学院1988年提出的“一院两制”的方针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开展生殖工程研究、老年痴呆症防治研究和建立帕金森氏病、抑郁症及孤独症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奠定了深厚基础。现在昆明动物所灵长类生物学研究室的建制虽已不存在,但相关科研工作仍以学科组和支撑单元为依托,处于进一步蓬勃发展中。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十二五”期间批复建设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即将完成建设和投入使用,昆明动物所灵长类生物学研究正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04
牢记党恩 寄语新一代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月便诞生了,昆明动物所是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上个世纪50年代建立的,足见党对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决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国家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滴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昆明动物所从1959年仅有几位大学生和复员专业军人的赤手空拳创业模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发展至今不仅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有了一定规模,而且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的多学科综合性动物学研究所。如今,昆明动物所立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全局,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构建昆明物所的发展全局和凝练长远科技问题,不断提升研究所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科技支撑效能。
昆明动物所的发展和壮大与党的领导和培养教育密不可分,与政府的政策、财力和人才支持密不可分。不忘党恩,永远跟党走,我们牢记党的谆谆教导:“胸怀祖国,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
最后,我想对青年科学家们说:“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你们生逢伟大的时代,肩扛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希望你们做国家人、担国家事、扛国家责,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昆明动物所所长姚永刚(右)为蔡景霞团队颁发科技成果转化奖励
人物简介
蔡景霞,女,汉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40年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1957年毕业于绵阳市南山中学。
-
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同年分配到昆明动物所工作。
-
1984-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P.S.Goldman-Rakic院士研究室进修。
-
2005年从昆明动物所退休。
-
退休前曾任云南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动物学研究》副主编、Neuroscience Bulletin编委、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
-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和中国科学院首届妇女十杰提名奖。
-
历任昆明动物所脑与行为研究组(神经精神药物药理学研究组)学科带头人、灵长类生物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神经和心理学科一审和二审评审专家。
-
主要研究灵长类前额叶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和老年痴呆症(AD)的病因及防治。负责完成了国家JM国防科研任务“核武器的生物学效应”之“核武器对猴大脑和心脏功能的影响”。合作完成国防科研项目“针灸对核辐射损伤的治疗作用”。
-
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历时15年,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院士合作主持完成了化学类Ⅰ类新药芬克罗酮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临床前研究,并合作申报药品注册,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已进入临床试验,在合作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后,于2017年12月将该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继续后续临床试验。
-
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参与编写出版专著3部;主持获云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合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在昆明动物所神经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采访:云南广播电视台#口述云南#团队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人物访谈组
访谈脚本:盛雪梅 杨韧洲 杨维涵 杨进取
顾 问:蔡景霞
审 核:李心祥 张刚强 白 彧 陈爱华
图文编撰:张 微
宣 推:刘淑华 杨 茜 杨丽梅 李云庆
供 图: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综合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