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科学家故事,忆科学院传统,助科学院发展”

捧着初心,在化石世界追梦不止
——地质古生物学家戎嘉余的追梦故事

日期:2019-01-10

|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徐阳【字号:

199712月初,中国科学院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时年56岁的戎嘉余研究员榜上有名。当时,这样的年龄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人还不多。

如今,戎嘉余院士不负众望,在古生物学腕足动物研究领域硕果累累,这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苦苦耕耘,不断求新,忘我奋斗的结果。

一、梦想与成就

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地质事业献身是戎嘉余中学毕业时的梦想。从选择院校、专业,考研拜师,踏入地层古生物学领域,到取得一个个学术成果,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当年,戎嘉余在哥哥的影响下,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就读。在杨遵仪老师的教诲和引领下,1962年秋,他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古生物学名家王钰老师。毕业后,他专门从事早、中古生代腕足动物系统分类、群落生态和生物古地理及相关地层学研究。1991年,他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并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被国家人事部表彰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荣获南京市和江苏省劳动模范(19941996)、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96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副主席(1992-2000)、主席(2000-2008),科技部973基础前沿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国际古生物协会刊物《Lethaia》、英国《Journal of Syetematic Palaeontology》和爱尔兰《Geotogical Journal》等杂志编委,英国古生物学会刊物《古生物学》海外代表,《古生物学报》主编,英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委员,曾担任两届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十届、十一届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二、喜欢与难题作对

戎嘉余长期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早古生代腕足动物,他牢记导师王钰先生“脚踏实地打基础,循序渐进攀高峰”的教导,一步一个脚印,在早—中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群落生态和生物地理及相关地质时期地层学与古地理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研究工作中,戎嘉余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钻研了诸多腕足动物研究历史上的重要和疑难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对具有全球意义、距今4亿4千万年的奥陶纪末期赫南特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他根据大量的中国材料,探讨它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在奥陶系—志留系分界上的意义。1988年,他与英国同行合作,发表了对这个动物群的全球总结,在国际上引用率很高,影响较大。这项工作是在精心探讨其地层和古生物意义的基础上完成的,也为后来在中国确立赫南特阶的“金钉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腕足动物大类群石燕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问题长期存有争议,对此他迎难而上,与詹仁斌研究员用大量精力精心研究在中国发现的新材料,得出石燕目已知的最早代表产自中国浙赣边区晚奥陶世地层的新认识,这一观点动摇了传统结论,并将其起源时间提前了数百万年。其间,为了揭示早期石燕关键构造特征的演化和石燕的时空分布,他们不避繁琐,采用精细切片法,做出石燕标本的主突起、腕棒支板等关键部位的构造特征,并恢复其三维构造,提出了最早期的石燕具有很宽的生态域,可以在浅水到深水的环境生存。这种适应能力使其后来全球广布成为可能。通过研究,还论证了石燕可能起源于无洞贝族的新假说,有别于西方学者认为源自正形贝族的传统观点。上述研究成果被同行誉为是有关石燕起源与早期演化的一流成果、经典之作。

针对传统的扭月贝目分类标准不明确的弊端,戎嘉余与国际同行探讨这一早、中古生代常见类型的系统分类,把关键构造(如主基)的特征作为较高级别的分类标准,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合作发表论文,建立了扭月贝族分类框架的新方案,首次提出副铰齿的发生途径与演化规律,这些新观点均被新编的《国际古生物论丛·腕足动物》所采纳。此外,他协助国际权威详细研究无窗贝目,进行该目的全球总结,亦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在群落古生态学和生物古地理学研究方面,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以腕足动物占优势的群落古生态研究,首次对奥陶纪的深水叶月贝动物群在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群落生态研究,对该动物群做出最全面的总结。在识别志留纪晚期小莱采贝动物群及其时空分布范围的基础上,与合作者建立了中国-澳大利亚动物地理区(限于亚洲和大洋洲)。有关志留纪和泥盆纪生态群落和生物地理的成果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对东亚著名的泥盆纪“东京石燕动物群”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时,他协助王钰先生花费7年时间对2万多件化石进行研究,揭示各主要分类单元的构造特征,完成古生物志《广西泥盆纪郁江期腕足动物》的编写,不仅系统阐述该动物群的生态群落及其演替,探讨了其生物地理区系,建立了泥盆纪华南生物地理区,显示了中国材料在研究全球泥盆纪古生物地理区系中的重要意义。该项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0

在地层学研究方面,戎嘉余参与了在中国确立上奥陶统赫南特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70年代初起,戎嘉余与许多合作者一道,在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克服重重困难,一改统治我国志留系划分对比的长期不一致的局面,提出划分对比的新方案,并在其后的30年工作中,不断地改进和精确此对比方案,实现了和国际接轨,与全球标准进行了对比。我国志留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大变化,为大区地层对比、地质填图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生物宏演化方面,戎嘉余倾心投入史前生物大辐射、大灭绝及其后残存与复苏的研究,以首席科学家领衔科技部“973”计划“重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项目,在生物宏演化相关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他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实践,与地球化学家合作探讨生物大灭绝期间海洋环境的变化;与构造地质学家共同探讨华南板块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等。另外,他还领衔合作完成了《华南志留纪海平面的升降》《华北志留纪北缘海岛的古地理意义》《华南志留纪海相浅水红层》等重要的学科交叉方面的论文。

在百忙之中,戎嘉余院士还不忘科普创作。由戎嘉余主编、冯伟民研究员、傅强副研究员、许汉奎研究员编著的科普图书《远古的辉煌——生物大辐射》在2018年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中荣获二等奖。《远古的灾难——生物大灭绝》荣获2015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作品、2015年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并向社会推荐,同时还入选2015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201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以及第28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三、不放过厘米级的地层和化石研究

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回顾戎嘉余取得的成就,前行的道路上洒满了勤劳的汗水和艰辛。

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化石,戎嘉余认为,化石标本镌刻着生命演化的痕迹,强化野外采集是提高研究水平的基础,要重视穿越大事件过程厘米级的地层和化石研究。为此,他与同事们一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采集和考察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他在读研究生期间,工作条件也较清苦,更不用说有电脑。酷热的盛夏,办公室连电扇都没有,他用毛巾垫着手腕写字,不一会儿,毛巾就湿了,就这样,他一字一句撰写论文,坚持不断研究和学习。数十年来,他敲化石,背标本,在大江南北和山野荒漠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与合作者的脚印。1970年石油会战,他和同事们到野外考察大半年;1972年新婚不久的他就去野外考察,又连续在贵州、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区工作了8个月,测制地层剖面,系统采集化石,他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在野外考察,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这些地层和化石信息在随后许多年里,一直陪伴着他思考许多学术问题,撰写出一批有价值的论文。能够笑对经历的万般辛苦,还得益于1968-1970年他在解放军农场的劳动锻炼,插秧、割稻、割麦、盖房,很多活都干过;半军事化的生活和农场劳动,使他不惧怕任何困难。花甲之年,他还在新疆库鲁克塔格无人区和年轻人一起住帐篷、测剖面、采集化石标本。在野外工作中,他曾长期饱受晕车的痛苦煎熬。上世纪80年代初,他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在会上作主题报告;赴北欧考察期间,因晕车劳顿,饮食不适,回国途中胃部大出血,从北京机场直接被送进了医院治疗。对此他却不以为意,觉得中国学者在化石研究中应下更大的功夫,以体现化石在生命演化中的价值和中国材料在国际上的重要位置。

四、改革开放,让他走上国际学术舞台

1978年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科技发展和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戎嘉余对此也感慨万千。

他忘不了,因为改革开放,有了出国学习、深造、合作的机会,才能让国际同行了解他,也才能真实了解国外研究现状和水平,从而对照国内情况、寻找不足、迎头奋进。1978年,他第一次有机会接待国际来华代表团,使得国际权威有机会认识中国学者。1979年,他第一次有机会到国外访问,所见所闻,给他带来很多新的启示和新的视野。1982年,他受邀去欧洲参加国际奥陶纪大会,并在会上作关于奥陶纪末期赫南特贝动物群的主题报告,受到与会同行的好评。后来,不少学者邀请他去前往欧、美(英国,爱尔兰,加拿大和美国)合作访问,参与编写国际腕足动物Treatise(国际《无脊椎古生物学论丛·腕足动物卷》)。戎嘉余应邀参加编写3个目的腕足动物系统总结。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他二话不说,圆满完成了任务,显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实力。经历多年的国际合作后,他收获很多,深切感到中国学者的研究,虽然成绩不少,但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国际上近10年来出现的古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假说尚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介绍。1990年,戎嘉余与方宗杰教授等合作负责主编《理论古生物文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编成出版的。该书出版后,在国内,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戎嘉余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开始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若干职务,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世纪初期,由于国际同行中许多学者对原先在英国建立的志留系不少阶的底界的“金钉子”(如兰多维列统底界和温洛克统底界)很不满意,他在任国际志留系分会主席期间,广泛依靠领导小组其他成员,果断组织分会对这些工作进行再研究(尽管当时尚无先例,能否这样做还受到质疑)。他积极应对少数西方学者的固执与偏见,使新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分会成员的赞同,获得志留系分会选举委员的一致通过。随后他又与国际地层委员会常设领导和执委会成员积极沟通,最终再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地层委员会的批准和国际地科联的确认。

回望过往,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一直封闭保守,中国科学工作者就没有机会走出国门,去看、去学、去合作,视野就会很窄,历练就会很少,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平也就难以大踏步地提高,可见这些对于他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那颗初心,促他追梦不止

2000年,以戎嘉余为首席的科学家团队申请到地层古生物学界第一个科技部“973”项目:“重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他和团队的80余位专家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丰硕成果,并2008年获得科技部颁发的“973项目优秀团队”称号。由他主编的《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2004)和《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2006)专著分别获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6)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07)。

最近,由戎嘉余院士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多位优秀一线科学家共同编著的教材《生物演化与环境》以及戎嘉余、周忠和两位院士主编,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多位院士和著名古生物学者参加讲授的系列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正式出版,教材以化石为依据,还原地球38亿年漫长的生命历史,包括生物及其类群的起源、大幅射和大灭绝、全球气候变化等,既涵盖基础知识又有最新研究进展,是生命科学不可多得的重要教程。

戎嘉余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科学研究中充分体现,尤其是在论文写作和专著编著上可见一斑。

近期,由戎嘉余院士主持完成的科学专著“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入选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这部英文巨著由他主编,和十个单位的二十多位学者先后历时近30年编撰完成,他们坚持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锲而不舍地对中国显生宙的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9个纪的海相地层中的腕足动物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把1883年至2015133年间根据中国材料创建的757个腕足动物属(时间跨越约4.5亿年的地质历史)的化石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对大量有谬误的问题重新厘定,其间呕心沥血的付出可想而知。该专著对属的取舍及其分类位置提出新观点,在最新的年代地层框架下,更新各属的地层历程和地理分布,在梳理其他腕足动物属的基础上,论述各时期的组合或动物群,显示其在地层划分对比、盆地分析和矿产勘探上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古生态、古生物地理、古气候与古环境以及在全球古地理再造上,也展示了独到的学术价值。如此工作量巨大,耗时、费力、又费心的基础性工作,现今能有多少人愿意来做?但是古生物学研究重要的就是打基础,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想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不在有生之年做出来,他会感到不安。

该专著作为古生物研究方面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参考书和工具书,受到业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关注,外国学者也纷纷来信表示祝贺,并感谢这本英文专著综合了百多年来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中国学者相关论著,为他们的研究、查考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和精准的资料。

戎嘉余常说,我们要坚守阵地,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振兴中国古生物科研事业,使之走上国际舞台,并且为中国古生物学取得重要成果作出贡献。为此,戎嘉余敢于担当,敢于实践,在解决一个个学术难题的过程中,他获得的是为理想奋斗和征服困难的快乐。他的人生信条是:活着就要让生命充分燃烧,发出最大的光和热。

戎嘉余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他兴趣广泛,性格活泼开朗。年轻时,他既是运动场上的精兵强将,又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游泳池里他如鱼得水;球队里他是骨干,乒乓球、篮球都会打,多次代表研究所参加比赛。他爱好音乐,喜欢古典音乐,工作间隙常会哼唱心爱的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啊,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代表了他的心声。所里大合唱他是当然的艺术指导和指挥,对此,他也像对待科研工作一样认真负责。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演唱的《长征组歌》在江苏省科工委的合唱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如今他虽年过古稀,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健康的身体有益于继续发挥余热,前不久,他才从西南地区野外考察回来,获得了许多新的资料和数据,他把这些看作是大地母亲赐予他的最珍贵的宝物。

科学家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又好比小雨点润物无声。这么多年来,戎嘉余在腕足动物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却始终待人谦和,在物欲横流的潮水中过着简朴、淡雅的生活。他觉得任何时候,做人是第一位的,把“做人诚实低调,做事认真努力”的座右铭融入到日常的言行中。他招收的研究生人数有限,注重质量。他只希望学生最终能超过他。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他经常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与他们分享,在他内心中寄托的就是“望木成材”的殷切期望。2008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2008)的光荣称号。他的学生也在努力学习、不断历练中,健康而又茁壮地成长。

戎嘉余在化石世界里不断进取攀高峰,为中国古生物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奋力拼搏的顽强精神,令人敬佩。对于他来说,只要气息尚存,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就没有终点。戎嘉余代表着我们国家一大批土生土长、不计名利、为振兴中华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他们是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铺路者和脊梁。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地学卷 古生物学分册 科学出版社 2014.3. 第一版

2.《生物进化》2018年第1期(总第45期)P.53

3.《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科学出版社 2018.1.1.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