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科学家故事,忆科学院传统,助科学院发展”

当年入党为革命 离休之后不停步
——记宜瑞珍书记离休后的生活

日期:2019-01-10

|  来源:西安光机所 薛建德【字号:

宜瑞珍,原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党委书记,19168月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字长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年,这里是:“出门就爬山,种地不增产,年年闹灾荒,吃的野菜糠”,老百姓一直挣扎在饥饿线上,早就盼望救星共产党。1934年春天,村里来了红军,年仅18岁的宜瑞珍自告奋勇参加了红军,1936年入党。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宜瑞珍老人都对党忠心耿耿,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1994年他被评为中科院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些人,有老年无闲年”。的确,他1983年离休之后,从来没有闲过,学习没有停止过。文革后期,党中央做出抢救性征集党史资料的决定,省社科院、陕北等有关部门多次给他来信来函,希望得到他的帮助。1986年,他自费重游陕北故地,到延安、字长、志丹、吴旗等地,花费20多天,在自己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走访了党史办、知情人,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拍摄了不少珍贵照片,写成几十万字的《往事回忆录》一书,给有关部门提供资料。他利用闲暇时间,在完成提供党史资料的同时,遇到了重大历史事件或庆典活动,如香港回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等,他都要写些纪念文章,向刊物投稿发表。

在他年老多病时,仍然不忘给后辈讲一些当年边区工作的故事,使后辈深受感动和教育。对于一个年过9旬,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来说,要整理编写几十万字的资料是何等艰难,需要有多大毅力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曾记得,宜瑞珍老人平时总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准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期间,总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他心情格外激动时,写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农民出身家贫寒,无力求学文化浅。来了救星共产党,革命形势紧跟上。战争年代扛过枪,延安时期开过荒。工业科研数十载,夕阳余热献给党。”

宜瑞珍老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挑挑拣拣,不计较职务高低。在待遇方面,从来不向组织伸手,不仅自己做到,也严格要求亲属和子女。他说:“只有为党好好工作的份,没有向党伸手的权力,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比金钱更重要。”

宜瑞珍老人的经历,我虽然略知一二,但作为一个老党员、老红军、老干部,从他离休后的言谈和行动中,让人敬佩感动和深受教育。做人就要像宜瑞珍老人那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