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改革开放结出硕果,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喜迎空前盛世。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在党中央和科学院领导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涌现出了众多出色的科技人才,形成光子信息、光子制造、生物光子三大学科与产业布局,正所谓:
改革春风吹大地,
科技腾飞创奇迹。
才俊济济代代出,
老俊新才开并蒂。
老一辈科学家侯洵院士为我国和西安光机所的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侯洵,陕西咸阳人,1936年12月6日出生。他成长在中华民族处于灾难深重的年代,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树立了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雄心。195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高等学府——西北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由于智慧好学,在校期间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兴趣广泛。由于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他于1958年提前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原子能所。1962年随所合并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工作至今。先后任西安光机所科研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被国家科委聘为攀登计划项目“飞秒激光技术与超快过程研究”首席科学家。1997年,被国家科委聘为“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强场激光物理与飞秒超快过程”专家委员会两召集人之一。2002年,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1998年及2002年,先后被聘为陕西省第一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和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他是我国八五攀登计划“飞秒激光技术与超快过程研究”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同时还是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并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是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顾问教授。
侯洵院士是我国著名瞬态光学专家,60年来他披荆斩棘,奋力拼搏在瞬态光学领域中,并取得了卓越成绩,研制或主持研制出一系列变像管类的高速摄影机,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粉碎二霸挥舞原子弹恐吓世界人民,我国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并需配套研制出两种能够拍摄当时状态的高速摄影机,这一任务由西安光机所来完成。候洵同志参加了某型高速相机的研制工作,他和同事们一起经过日夜奋战,于1963年研制成功了“单片某型高速摄影机”,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拍到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时的火球状态照片,为我国发展核武器提供了数据。1964年,他又设计了楔形和双楔形克尔盒,比国外发表的同类工作早两年。他不但在业务上刻苦钻研,还在政治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并于1965年12月26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又研制成功用于扫描相机的“长磁聚焦电偏转象增强器”,1970年他参加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导弹红外尾流跟踪仪。1975年,他领导并研制成功“磁聚焦云母片耦合四级象增强器”,首创了热铟封技术,同时解决了转换技术制作的光电器件的寿命问题,对光电器件的研制具有普遍意义。他率先在国内倡议并领导开辟“Ⅲ-Ⅴ族光电发射材料”新课题,经过反复探索,终于在1978年研制出国内第一支砷化镓光电阴极倍增管,并达到当时日本同类产品水平。他提出混合气体还原新工艺,从而解决了微通道板研制中一项关键工艺。
高速摄影技术的生长点是变像管高速摄影,我国国防技术及基础研究的发展必将对变像管高速摄影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1979年侯洵被派往英国进修。
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他抱着为国争光的决心,有针对性地、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利用学院先进设备,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对银氧铯阴极面电阻与工艺过程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搞清了前人结果互相矛盾的原因,还研制出一种银氧铯新阴极,它的长波响应高,面电阻低,稳定性好。有关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外同行重视,纷纷来函索要论文样本,为光电阴极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回国后,为了解决国防重要科研项目的急需,1982年他又主持微微秒变像管技术及BWS-5K变像管皮秒扫描相机的研制工作,并亲自制作光电阴极,解决了阴极前面有加速栅网时制作的难题。为了加快研制进度,他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内,甚至顾不上吃饭。经过他和同事们两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具有皮秒(10-12)级时间分辨率的扫描变像管及扫描相机。从而把我国的变像管高速摄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该相机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水平,兼具自己的特色和创新。该相机在西德举行的第七届激光与电子学会议上展出后,引起国际同行瞩目和加拿大等国的浓厚兴趣。中国人终于站在了国际高速摄影的前沿,让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枉费心机。
侯洵知道,掌握微微秒变像管技术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我们攀登瞬态光学高峰的阶梯。为此,他和同事们一往无前地又冲向了新的目标。
为了解决测量地下核爆时γ射线的时空强度分布,他和同事们又设想采用光纤与变像管扫描相机相结合的测量系统,这是一项难度大、技术新、时间紧的任务。侯洵铁肩担重任,妙手绘蓝图,从总体方案的确定,到解决总体联调中技术难关,他都亲自参加,只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就将整机安装在现场使用,使用单位认为:“该相机第一次在核测试现场使用,记录快中子信号,可记录到九根条纹信号,为新的测试方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在该相机成果鉴定证书上记录着“本成果在地下核试验中作探测记录仪器,可以替代几十台进口高级示波器。能节省外汇100万美元以上,在国内属首次研制成功……”该机的问世,又一次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984年,他又主持“软x射线皮秒变像管相机”的研制工作。这是微微秒变像管技术在波段上的自然延伸和进一步拓宽。经过4年努力,又填补了我国高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相机性能达到了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他参与研制“象增强高速摄影技术”提出了采用激光照明窄带干涉滤光片滤光及象增强技术,解决了快暗、小目标测量难题。他倡议开设并领导“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的研制,主持完成了“纳秒扫描相机”“MOCVD装置”,同时完成了“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及分幅相机” 研制。上述瞬态光学诊断设备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的禁运。满足了我国现代国防科技发展的急需,且属该领域前沿课题。
侯洵院士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翻译出版了《光电发射材料》一书,并为该书增补了“Ⅲ-Ⅴ族化合物光电阴极”及“多碱光电阴极的进展”两章,占原书篇幅三分之一还多,对光电器件研究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先后培养出硕士生51名,博士生28名,现在读硕士生10名,博士生10名。
几十年来,候洵院士在我国瞬态光学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研制出了“皮秒变像管条纹相机”等八种变像管高速摄影机,使我国超快现象诊断时间分辨率提高六个量级,响应范围覆盖红外到软x射线整个波段,打破了巴统禁运,赶上国际水平。其中,1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同时还是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察及测量技术”项目个人获奖者之一。并获1996年度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个人奖),1999年度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个人奖)。
鉴于他的科学成就和在国内外的影响,他的事迹编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人名录》《陕西省精英》《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集》《陕西省科技人物略传》《西安著名科技专家略传》《中国人名词典》,而且美国传记协会、英国国际传记中心曾几次来信索要他的成就与简介,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应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和自己一起奋斗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同志。
侯洵院士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祖国没有忘记他,1984年,他被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85年,被评为国防军工协作工作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0年7月,被批准享受部分高级专家特殊津贴;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名为院士;2004年,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侯洵院士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为我国光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侯洵等老一辈科学家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百折不挠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创新和高尚情操。
我们要紧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断腾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